本文是本科毕业论文系列的第二篇,其他各篇请见《本科毕设:交流伺服系统控制环路问题研究》
本节将介绍基础的永磁同步伺服控制方法,构建电流环、速度环和位置环的控制框图。
根据上文《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到永磁同步电机的在–坐标系下的电压方程
(1)
(2)
(3)
电流环
电流环控制对象是PWM逆变器、电动机电枢回路、电流采样和滤波电路[18, §5.6.1]。
PWM逆变器方面,如果忽略电子电路延时,仅考虑主电路逆变器的延时,逆变器可以看做一个一阶惯性环节。假设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为,其开关周期为,而装置延时时间。对于一个数字控制器,如果在一个逆变器周期内采样两次,可以得到装置近似延迟时间为,由此可以得到逆变器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4)
其中为逆变器的放大倍数。将上述模型近似为一个一阶惯性环节得到
(5)
电机模型方面,将式(1)拉普拉斯变换得到
(6)
(7)
可以看出轴电流和轴电流相互耦合。在的控制策略下,轴电流十分小,因此,所以式(7)可以近似为
(8)
其中。由此即可实现近似解耦控制[16, §2.3.4]。
采样和滤波环节通常设计为一阶低通滤波器,它的时间常数为[21, §4.2.2.1]。所以采样环节可以表示为
(9)
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轴和轴的控制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和分别是轴和轴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和分别是轴和轴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和分别是轴和轴电流给定。从式(2)可以看出,对于表贴式同步电机,对于电机的转矩没有任何影响,所以控制中一般取0。
图1 轴电流环控制框图
图2 轴电流控制框图
(10)
将逆变器引起的延时和滤波器引起的延时两个小惯性环节近似叠加为一个延时[21, §4.2.2.1],取,则
(11)
使PI调节器零点抵消控制对象中较大的时间常数极点,即由电机本身产生的极点[18, §5.6.1],取
(12)
(13)
其中。电流环开环幅频响应如图3所示。
图3 电流环开环幅频响应
速度环
在速度环中,只需要考虑q轴电流,此时由式(13)可以得到轴电流环的闭环传函为
(14)
因为,可以将该延时视为一个一阶小惯性环节,进而将闭环传函进一步简化为
(15)
式(15)即为速度环中电流环简化模型,进行近似需要满足如下条件[22, §2.4.2]
(16)
电磁转矩方面,对于表贴电机;对于凸极电机由于轴电流很小,可以认为。现定义转矩常数,所以轴电流和电磁转矩之间的关系由式(2)近似为
(17)
将式(3)进行拉普拉斯变化得到
(18)
(19)
电机摩擦系数比较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18, §5.6.1]或者视作负载转矩的一部分[21, §4.3.4.1]。因此,式(19)可以简化为
(20)
(21)
使用PI调节器的速度环控制框图如图4所示。图中,和分别是速度环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为系统的转速给定。
图4 使用PI调节器的速度环控制框图
(22)
将电流内环时间常数和滤波器引起的延时两个小惯性环节近似叠加为一个延时[22, §2.4.2],取,则
(23)
其中,;。
图5 使用PI调节器的速度环开环幅频响应
现定义、、为系统的截止频率,可以绘制开环传函式(23)的幅频响应如图5所示。图中,横轴为系统的频率,纵轴为开环增益。可以看出,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该:低频部分以的速率下降,此时系统的传函可以近似为
(24)
(25)
(26)
系统的截止频率由求出,应用中频段近似传函式(25),系统截止频率约为
(27)
位置环
由速度环开环传函式(23)可以得到速度环闭环传函为
(28)
因为系统速度响应远比位置响应快,即位置环截止频率远低于速度环截止频率[18, §5.6.1],且考虑到位置环主要在转速调节器的带宽内调节[21, §4.4.1],可以将速度环近似为一个与原传函有相同截止频率的一阶惯性环节,此时系统的开环传函可以简化为式(25),闭环传函可以简化为
(29)
位置伺服系统不希望位置出现超调和振荡,以免位置控制精度下降,因此位置控制器应当采用比例调节器[18, §5.6.1]。因为位置环的测量通常使用码盘测量,无需在反馈测量回路进行滤波。
由此可以得到位置环控制框图如图6所示。图中,为比例调节器的比例系数;和分别为系统的位置给定和位置输出。
图6 位置环控制框图
(30)
(31)
式中,为振荡角频率;为阻尼系数。
综合控制框图
由上文得到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综合控制框图如图7所示。该框图不包含轴电流,轴电流的控制框图为图1。
图7 永磁同步电机综合控制框图
图中,为系统的反电动势常数,当采用功率不变的Park变换和Clarke变换的情况下,和定义相同,所以在国际单位制(SI Unit)情况下(的国际单位是;的国际单位是),两个常数值是相同的[24];当采用幅值不变的Park变换和Clarke变换的情况下,。实际系统中需要考虑到功率因数、d轴电流等因素,两者并非完全遵循上述等式。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控制原理,其中电流环采用了近似解耦方式,实际控制中为达到更好的解耦效果,通常需要完全解耦,详见《永磁同步电机的完全解耦控制》。
参考文献:
[16] 王耕, 王晓雷. 控制电机及其应用(修订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18] 孙冠群, 李璟, 蔡慧. 控制电机与特种电机[M]. 第2 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21] SUL S-K.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 Drive System[M].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1.
[22] 陈伯时.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 第3 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3] 彭瑞.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4] 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echatronics design wiki. Mystery Motor Data Sheet[EB/OL]. 2011 [2017-04-19]. http://hades.mech.northwestern.edu/images/6/61/Asst7.pdf.